瑜伽的意思是“与神结合”。这种与至尊主的结合不能仅通过努力获得——它只能通过神的恩典发生。一切存在都是神,一切因神而存在。在绝对意义上,没有什么是与至尊主分离的。一切都是至尊主的神圣游戏。如果一个人要从轮回中开悟解脱出来,那只能作为至尊主的礼物发生。给与不给,全在于神。
有两种瑜伽的道路 (margas):maryada marga,“合法之道”,瑜伽行者运用纪律和自我努力,将他们带到目标,以及 pushti marga,“优雅之道”,瑜伽行者沉浮于神的旨意。两条路都只能把修行者带到解脱门;至尊主最终优雅地带领奉献者跨过最后的门槛。你不能“做”瑜伽。瑜伽是真正的你。瑜伽不能仅通过努力获得——它优雅地升起。然而,恩典只有在思想通过许多有纪律的努力得到净化之后才能生起。你尽力而为,剩下的交给神。
帕坦伽利 (Patanjali) 在瑜伽经第一章“三摩地篇” (Samādhi Pāda) 中开始了他关于瑜伽的演讲,当心变得纯净和专注时,瑜伽就会毫不费力地发生:yogaś chitta-vṛitti-nirodhaḥ (PYS 1.2)——当你不再认同你的想法和控制了思想的波动,然后是瑜伽,与自我认同,至尊主,这就是三摩地。根据Patanjali的说法,实现nirodhaḥ(停止)或瑜伽的最直接方法是完全臣服于神。Nirodhaḥ 的意思是“全神贯注”。帕坦伽利在第一章 Īśvara-praṇidhānād vā (PYS 1.23) 中给出了他获得瑜伽的一步法——通过将你的生命和身份献给神,你获得了神的身份,意思是,你开始认识神。有些灵魂,由于过去的业力,可能能够遵循三摩地篇所建议的完全臣服的道路。
但优雅的道路并不适合所有人。在第二章 Sādhana Pāda 中,关于练习的章节,Patanjali 描述了一个三步法:tapaḥ-svādhyāyeśvara-pranidhānāni kriyā-yogaḥ (PYS 2.1)。在这里,他提供了净化和集中心意的实用方法,以便那些还不能将一切都交给至尊主的人可以涅槃。有些人觉得他们必须“做”某事,有些人的心焦躁不安、疑虑重重、容易分心。这些有志者可以在 Sādhana Pāda实践篇章 中找到慰藉。帕坦加利对那些无法独自臣服于神圣恩典的灵魂充满同情心,并提供了整整一章来描述更详细的修行。
本章首先向有抱负的瑜伽士建议,精进不仅必不可少,而且必须是不懈的精进。Tapas 的意思是“燃烧”。为了净化我们的思想、言语和行为,我们必须有一种热情、强烈的愿望去接受任何必要的纪律。当我们放下所有自我珍爱、自我驱动或自私的欲望时,我们就可以专注于 svādhyāya,对自我的研习。Svādhyāya 的意思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专注于至高无上的自我”。研究某事意味着给予我们坚定不移的关注。这两种kriyas 净化法(tapas 和 svādhyāya)将净化我们并使我们能够臣服于神,表达为 Īśvara-praṇidhānā,即被称为净化瑜伽的三步系统的第三部分。
然后帕坦伽利注意到可能导致练习者难以坚持三步计划的障碍。他列出并描述了这些烦恼,以及导致障碍生起的潜在业力。尽管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步计划和三步计划,但帕坦伽利似乎耐心地为我们这些仍然需要更多“如何”的人提供了八步计划(阿斯汤加瑜伽)的方向,以便从束缚我们的 duḥkha(苦难)中解脱出来。由于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我们的不快乐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因此八步计划从 yamas(不要做的事)开始。五戒处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第一个戒律表明,只要我们感知的是他人而不是神,那么每当我们与他人互动时,我们都不应该伤害他们,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其他 yamas 告诉我们不要对他人撒谎,不要偷窃,不要对他人进行“虐待”,不要贪婪囤积(与他人分享我们拥有的东西)。
niyamas (the Dos) 是八肢系统的第二步。niyamas 是针对我们个人世界的五种修行。它们由 śauca(清洁)、santoṣa(满足)、tapas(纪律)、svādhyāya(自我研习)和 Īśvara-pranidhānā(对神的奉献)组成。第三个分支,āsana体式,解决了我们在世界上的身体存在。帕坦伽利建议我们与大地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它应该是稳定和快乐的。第四支侧重于生命力,prāṇa——渗透到所有生命中的无形力量。学习如何引导 prāṇa 生命之能在我们自己体内的流动就是学习如何控制我们自己的思想,从而开始将我们的思想从神圣的狂喜中限制它的任何事物中解放出来。第五肢,pratyāhāra,涉及将感官从外在渴望中拉出来并将我们的注意力重新导向内在,转向独立,转向依赖神圣自我的纪律。通过这些练习,我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纯净,为构成最后三个步骤的更向内、精微、深奥、冥想的练习做好准备。
Sādhana Pāda,第二章,列出了所有八肢,但只描述了前五肢。Sadhana Pada 以 pratyahara 的练习结束。然后,帕坦伽利在第三章 (Vibhuti Pāda)(成就篇) 开始,描述了最后三个步骤:dhāraṇā(专注)、dhyānā(冥想)和 samādhi(三摩地)。当修行者掌握了修持法中描述的各种修持方法后,修行者便获得了能够抵抗杂念的心,然后能够探究并获得实相的知识。他们准备好开始最后的三个步骤,并最终接受 saṁyamaḥ(三者的结合)的练习,这就是第三个 pāda 将要处理的问题。
第四章也是最后一章(Kaivalya Pāda)(解脱篇)将以对瑜伽的崇高状态的描述以及 Sādhana Pāda (实践篇)中描述的努力练习,以及练习者的思想以及所有与至尊主分离的事物最终消失的方式作为结尾进入恩典
.
Essay taken from Sharon Gannon’s Book Eternity is Happening Now